
张密
在吉林外国语大学,有一位身材娇小但却精神矍铄、步伐稳健的女教师,她的从教生涯与意大利语的低婉韵律交织了近五十年。她就是西方语学院意大利语系主任张密教授,在她心里,“教育不是选择,而是命运赠予的最好安排。”
缘起:从"既来之"到"爱一行"
1976年的夏天,刚从北京外贸学院毕业的张密未曾想过自己会与教育结缘。“我从教并非自己所选,而是组织分配留校的。”回首往事,她的语气里没有遗憾,只有感恩,“到明年就整整半个世纪啦。好在我从来都是既来之则安之,坚持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,甚至努力做到专一行。”
正是这份“既来之则安之”的从容,让她在教育的土地上深耕不辍。近五十年的时光里,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子,见证了无数青春在意大利语的韵律中绽放。
心法:教育的温度在"同理心"
"教师是做人的工作,"张密常说,"与学生互动,因此同理心尤为重要。"在她看来,这份同理心决定了教育的温度和效果。"对学生要以真心换信任,以理解换亲近,以鼓励换上进。"她的教育理念简单而深刻,"绝不以成绩高低论人成败。"
她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“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信任”——看见他们的个体差异与真实需求,尊重他们的想法与成长节奏,信任他们有能力面对问题并进步。这三点,成为她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的基石。
在她的课堂上,没有“差生”的概念,只有各具特色的个体。她总能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光芒——或许是发音特别准确,或许是对意大利文化有独特理解,或许是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。
选择:被"最负责任的教育"打动
2015年,张密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决定——加入吉林外国语大学。问及缘由,她的眼睛依然会发光。“当时被秦和校长提出的‘一切为了学生成人、成才、成功’的办学理念和‘以学生为中心,办最负责任教育’的教育理念所感动。也被校园内处处体现的‘严、精、细、实’的作风所吸引。更让我心动的是新的使命——继2000年全国最先带意大利语硕士生后,又将在2019年率先带MTI意大利语口译专业硕士。这对我而言是新的挑战,也是新的机遇。”
十年弹指而过。张密见证了学校两次评估、一次更名,度过了疫情难关,开启了二次创业。“校园建设也大步前进,每年都有新建筑落成,到处可见细微的改进;师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和优化。”在她看来,这一切变化的背后,“是秦和校长高瞻远瞩,既有超前意识、长远规划,又有实干精神,带头苦干实干;更有领导艺术,善于凝心聚力”。
耕耘:每个学生都是希望的种子
在张密的教学生涯中,最让她珍视的是与学生们相处的点滴。虽然为保护学生隐私不愿具体举例,但她的教育方法自成体系。她总结出四个沟通关键:先“共情”再“解决问题”;用“具体表达”代替“笼统评价”;多“倾听”少“打断”;分“场景”调整沟通方式。
“对内向的学生,不在人多的场合直接提问或批评,而要单独聊天,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。”她细心地分享着经验,“对冲动型学生,在其情绪激动时,先让其冷静10分钟再沟通……”在她的指导下,曾经迷茫的学生找到了方向,曾经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。她把“尖子生”不断“拔高”,让他们有机会出彩成功;更关注每个学生的长处,“绝不一棍子打死谁”。
“对他们的失败和错误不抓着不放,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大加鼓励。”这种教育方式产生了神奇的效果——有低年级放松懈怠,到大三面临多门挂科的学生,在她的鼓励下奋起直追,最终毕业找到好工作;有体育很棒但外语不灵的女生,经她介绍实习后受到触动,最后考上了吉大体育硕士。
传承:期盼学子成为"能扛事、也温暖"的人
对于未来的规划,张密依然充满干劲。“如果MTI获批,就有继续工作的可能。”她细数着手头的工作:“在建的项目要做完,已完成排版的《汉意笔译教程》《汉意口译教程》《意汉口译教程》即将面世,正在编写的《意大利句法》要交稿,计划中的《北京意语导游手册》要启动……”同时,她还要继续升级拓展国家一流课程《走进意大利》,开启采用现代AI技术的《初级意语》的一流课程建设,“当然还要继续上好每门课。”
对吉外学子,张密有三点建议:一是“敢试错、敢探索”。“年轻时的‘失败’成本最低,反而是未来最宝贵的经验。”二是“学会‘沉淀’,不急于求成”。“沉淀下来,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。”三是“别只盯着自己的路,记得温暖身边人”。‘温暖’不是软肋,反而是未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都能支撑你走下去的力量。”
她还有两点期盼:一是期盼学子“不盲从,有主见”——“哪怕选择的路小众,只要是经过思考的、愿意为之努力的,就值得坚持。”二是期盼学子“能抗挫,也能爱人”——“成为一个‘能扛事、也温暖’的人,比任何成就都更珍贵。”
前行:功夫不负有心人
从青丝到白发,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,张密始终坚信:“不管过去曾经是辉煌还是颓丧,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努力,只要坚持不懈,就一定是‘功夫不负有心人’!”这份信念,不仅属于她自己,更属于所有像她一样,用爱点亮讲台、用责任守护学子的教育工作者。在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,张密教授依然每天忙碌着,用她的心温暖着每一个学子,用她的专业精神培育着每一份希望。